本文转自:诺妈家有男宝网上配资开户
我家有个正值青春期的初中生,作为父母,真没少在学习和亲子关系上斗智斗勇。这些年摸爬滚打下来,我越来越看清一件事:
真正拖垮孩子学习效率的,往往不是智商或态度,而是两样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——情绪和杂念。
就拿刚过去的国庆长假来说,孩子没出门、没玩游戏,老老实实在家学了八天。但这八天,我也实打实地“哄”了他八天。这8天,我们养成了一个习惯:每天午睡醒后,一起点杯奶茶,边喝边学,偶尔聊几句。就这样,平平静静地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学习日下午。
孩子没闹情绪,学得也顺,表面看是奶茶的功劳,但我明白:真正起作用的,是那杯奶茶背后代表的“平和情绪”。他心情顺了,心里不堵了,才能静下心来看书、做题。
这,就是孩子每天在面对学习时,内心那片我们看不见的“战场”。
小学时,孩子大多听话,父母说什么是什么;到了高中,孩子多少有些自主性,能自己想通一些事。唯独初中这个“半大不小”的阶段,最难将就。
我们觉得他们该懂事了,他们却觉得自己早已独立;我们想多管一点,怕他们走偏,他们却觉得是被束缚、被控制。
很多时候,我们容易把孩子学习状态不好,归结为“态度不端正”“吊儿郎当”。但事实上,问题的根子不在态度,而在他们正在发育中的大脑。
神经科学研究表明:初中阶段,孩子大脑中负责理智、规划和自控的“司令部”(前额皮质)还没发育成熟,但负责情绪的“杏仁核”却已非常活跃。
这就好比一辆刹车片还没磨好的跑车,却配了个马力十足的引擎——不是孩子不想“刹车”,是他大脑里的“刹车”本身就没劲。
明白了这一点,我们才能放下“他是故意气我”的念头,转而思考:我们怎么做,才能帮他装上“辅助刹车”?
02情绪,是怎样悄悄拖垮学习的?请你回想一下:如果你在工作时,老板不停挑刺、同事关系紧张,你还能全心投入吗?孩子也一样。
初中科目多了、难度大了,一次没考好,就可能在心中上演“我是不是不行了”的内心戏;同学间谁和谁关系好、谁排挤谁,在他们心里都是天大的事;回到家,父母一句“我都是为你好”,听在他们耳里,可能就变成了控制和不信任……
这些情绪,远不止是“心情不好”。它们会引发一种叫做“认知资源挤占” 的现象。
简单说,就是当孩子陷入焦虑、挫败或烦躁时,身体会分泌大量压力激素,这会大量占用大脑中本应用于学习、记忆的“内存”。就像一台电脑,90%的内存都被“情绪程序”占用了,只剩下10%来处理“学习任务”。这样的状态下,效率怎么可能高?
所以很多时候,不是孩子不想学,而是他大脑的资源,早被情绪耗光了。
让孩子有个好情绪,不是纵容,而是为他创造高效学习的基本条件。
03杂念,是怎样把学习时间切碎的?如果说情绪是从内部消耗孩子,那杂念就是从外部不断干扰他。
你有没有发现,孩子坐在书桌前,好像也没闲着,但就是效率低?这背后,是大脑的“多巴胺经济”在作祟。多巴胺是一种让人愉悦的神经物质,而刷手机、做白日梦,都能快速、廉价地释放多巴胺。
相比之下,解一道难题带来的成就感,来得慢、费劲大。大脑天生喜欢“高回报、低投入”的活动。
初中生的杂念,主要来自三类:
网络世界的“即时诱惑”:手机在旁边,一条消息、一个点赞,就能轻松把孩子从习题中拽走。哪怕不看,心里也像有只猫在挠,总惦记那个“红点”。
内心戏丰富的“白日梦”:动漫剧情、周末去哪玩、和同学聊什么……这些比枯燥的学习有意思多了,想着想着,思路就飘远了。
对自我形象的“过度关注”:脸上长颗痘、穿得够不够潮、别人会怎么看我……这些念头会时不时冒出来,打断专注。
这些内外夹击的杂念,把原本完整的学习时间,切得七零八落。看起来坐了三小时,真正高效的可能不到半小时。
对抗杂念,不是靠家长念叨“专心点”就有用,而是要和孩子一起做“行为设计”。
比如,我儿子有段时间总在学习前涂祛痘膏,还坚称“不影响学习”。经过几次沟通,我们最终达成协议:把护肤步骤放在学习前或后,一旦坐下,就只做一件事。
去除杂念可以从整理书桌、拿走玩具和手机开始,为孩子创造一个“视觉上没有干扰”的环境。这个过程需要耐心,但我们目标明确:帮他扫清干扰,就是帮他启动专注。
04我们做家长的,可以做些什么?做青春期的家长,真的挺难的,面对嚣张的孩子,我们气不过,却又不能硬碰硬。但无论怎样,看在是“自己孩子”的份上,我们要坚持2个法则。
法则一:先接住情绪,再处理事情。
孩子带着情绪时,讲道理是听不进去的。我们要做的,是先让他感觉被理解。一句“你看上去有点烦,想聊聊吗?”比十句“你应该……”都管用。
我们得做孩子情绪的“容器”,而不是“引爆器”。情绪被接住了,他心里才有空间去装知识。
法则二:打造一个“纯净”的学习结界。
这个“结界”,包括两方面:
物理上:清理书桌,拿走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东西,尤其是手机。创造一个干净、明亮的学习空间。
心理上:在孩子学习时,不随意打扰、不过度关心,管住自己的嘴,少些唠叨和评价,让他的心“静”下来。
写在最后:说到底,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,更是一场与自己的较量——孩子需要对抗懒惰、克服分心、管理情绪。
而作为青春期孩子的家长,我们不能再仅仅关注于孩子“做了什么”,而要更深地理解他们“正在经历什么”。
对孩子真正的赋能,不是逼孩子刷更多题,而是管理情绪和专注的能力,是一种比分数更重要的“元能力”。帮助他认识自己内心的“天气”,学会在任何“天气”里都能安心前行。
我是诺妈,家有男娃,探讨男娃的养育心得,记录孩子的学习日常网上配资开户,分享学习干货,一起共成长
悦来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